最近這個甲醛檢測盒可謂是出盡了風頭,先是活躍于各大短視頻平臺,許多自媒體博主都進行測評,相繼檢測出蘑菇、水果、帶魚、等甲醛含量超標,讓生活中的各類產品陷入甲醛風波中,并對部分食品產生了恐懼心理;后是部分裝修家庭用檢測盒測得甲醛超標,讓板材家具等商家苦不堪言。
對此,“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長宋春艷”“科普中國”“瀟湘晨報”“中國搜索”等多家媒體及專業人士緊急辟謠:甲醛檢測盒這種半定量檢測手段容易受到環境中其他因素的干擾,出現結果偏高或假陽性的現象。比如說,如果檢測環境中有乙醛、丙醛、二氧化硫等其他揮發性物質,那么也會導致檢測結果明顯高于其甲醛含量的真實值;溫度,濕度,檢測樣品用藥劑量等,都會影響最終顯色結果,從而使得大家誤以為甲醛超標或者未超標,不僅會對大眾產生心理影響,還會引發不必要的消費。
那今天我們再詳細講講,甲醛檢測盒到底準不準。
有用過檢測盒的小伙伴肯定知道,甲醛檢測盒一般是由分為AB兩劑檢測藥劑,從其背后標注的產品成分(純水,稀釋鹽酸溶液,酚試劑,硫酸鐵銨等),我們不難判斷出甲醛檢測盒的原理(即酚試劑測甲醛:甲醛與酚試劑反 應生成嗪,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鐵離子氧化形成藍綠色化合物,顏色深淺與甲醛含量成正比。)
A為稀鹽酸溶液,粉末為硫酸銨鐵,先用A與粉末使得硫酸銨鐵被溶解,后靜置30分鐘吸附空氣中的甲醛,再加入B瓶中的酚試劑進行顯色檢測。但是在現實環境中,由于受溫度、濕度、氣壓、檢測液表面積和空氣流速及藥劑劑量的影響,甲醛檢測盒無法保證在單位時間內流經檢測液表面的空氣流量,且自檢無法保證溫度濕度劑量濃度等規范,加上此種檢測方式屬于被動式吸附,從而造成檢測結果誤差極大。
其次有細心的小伙伴可能也會發現,檢測盒背面都會標注:本品只做半定量檢測,不作為法定檢測依據。以上說的也就是為什么甲醛檢測盒不作為法定檢測依據的理由了。說白了,檢測盒的檢測結果受環境及人為因素影響極大,準與不準無從考證,就連司法機構也不認可這種檢測依據。
以以往的室內空氣污染糾紛案例來說:
張先生用甲醛檢測盒測得剛租的房子甲醛超標,便義憤填膺的找房東理論“你自己看,租給我的房子甲醛超標了,我要退房!退押金!”
這一下讓房東摸不著頭腦,房子都有七八年了,之前的租戶也沒反應甲醛超標啊。于是房東自然是不退,請求對方拿出有力的證據證明房子的確存在甲醛超標問題。
張先生直接拿出檢測盒給房東看,房東一看頓時又氣又笑,說道:
“你這算哪門子證據?一個小盒就能污人清白?”
房東自然是不認可這個檢測結果。
無奈張先生便一紙訴狀將房東告上了法院,結果法院自然是駁回起訴,原因是“原告方未能提供有力依據證明情況屬實”,這讓張先生摸不著頭腦,便去尋求法務人員的幫助,法務人員告訴張先生“這類產品的檢測結果并不能作為法定檢測依據,需提供有法律效應的檢測報告方可再次上訴”,在經過三方共同協商下,找到本地一家CMA檢測機構進行檢測,而當檢測結果出來后,與之前的檢測結果可是大相徑庭,CMA出具的檢測結果顯示空氣中的各項污染物濃度均處于國家標準GB/T-18883標準限值以下,也就是咱們說的“合格”。
張先生一時也摸不著頭腦,跑去質問檢測盒商家,檢測盒商家卻告知張先生:一切以CMA檢測結果為準。至此,張先生在向房東道歉后,也踏踏實實住了下來。
從上述事件我們不難看出,甲醛檢測盒即使再“準”,也無法作為法定檢測依據,出了事,甲醛檢測盒早已撇清自己,到頭來,只有消費者承擔著損失和傷害。
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用甲醛檢測盒檢測,甚至測出蘑菇、水果、蔬菜、衣物等甲醛超標,事實難道真是這些東西甲醛釋放量超標嗎?
測到個位數也是準,測到小數點后三位也是準,和你自己想的結果一樣也是準,和事實一樣也是準。
就拿甲醛超標這種事來說,身體是自己的,難道用檢測盒測出沒超標就是沒超標嗎?測出超標就去質問家具廠嗎?也告誡大家不要依賴甲醛檢測盒,若大家唯檢測盒為首,那商家大可不必費心研究各類環保板材,只需要研究如何讓一個小小的檢測盒合格即可,又何必把大把財力精力投入到產品本身呢?
成年人,要明智。